11月30日,在2021搜狐財經峰會上,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表示,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擴大內需。今年前三季度,經濟運行總體上處于疫后恢復階段,結構不斷優化,特別是外需出乎意料地好,主要問題在于內循環不暢。
鄭新立提出內循環的兩個明顯的堵點。一是消費需求不足。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3.9%,居民收入兩年平均增長5.1%,主要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。從前三季度的數據來看,PPI增長10.7%,CPI增長了0.7%,相差了10個百分點,過去PPI和CPI相差保持在1-2個百分點,這說明PPI向CPI傳導阻滯是消費疲軟所致。由于存在這些問題,消費需求不足,整個投資需求也不足。
第二個堵點是城鄉市場分割。生產要素不能在城鄉市場之間實現平等交換、自由流動,具體表現就是勞動力的流動,2800萬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巨大貢獻,但農村戶籍享受不到城市戶籍人口附加的公共服務。由于農村缺乏投資機會,農村的金融機構一般都是存差、城市的金融機構通常都是貸差,巨額資金從農村流向城市。2020年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高達8.4萬億元,這些土地出讓金收入本質上是農村集體土地價值的轉移。
鄭新立提出,要建立以內循環為主體的新格局,發揮內需增長的強大拉動力,必須下決心打通消費需求不足和城鄉市場分割這兩大堵點。
要打通“任督二脈”,鄭新立建議,近期M2增速保持在GDP增速的1.5倍左右。1990年到2010年三十年時間內,M2增長速度都在兩位數,2010年之后出現下降,2017年和2018年M2增長速度稍微提高,但不足以撬動需求,不足以支撐經濟增速止跌回升。
鄭新立提出,近年來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,核心問題就在于M2的增長速度下降。財政杠桿是管結構、管供給側結構性調整,短期的總供求要靠貨幣杠桿,貨幣供應速度下來了,其它任何杠桿都沒有辦法發揮作用。一般來講,M2增速上升,半年以后投資增速就會上升,緊接著經濟增速就會上去,M2增長速度下降,半年以后投資增速也下降。因此,提高M2的增速,從需求上適度地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,這是關鍵。
鄭新立還提出,以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,打開城鄉市場之間的政策壁壘和行政屏障。要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,形成城鄉一體化建設用地市場,讓土地出讓金、土地收益轉變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杠桿,讓農村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(310328)。
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孫文軒 校對 柳寶慶
推薦訪問: